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谁与他们共同留守--周口市淮阳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本调查组成员对淮阳县初中高中特别是淮阳县留守儿童关爱学校、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了调查,基本摸清了留守儿童的数量、教育状况、生存发展状况和心理需求,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详细介绍: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社会群体。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其中,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约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1/3,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我省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也是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数量约300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约10%。全省各地通过采取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代管家长”制度建设,开办寄宿制学校等各种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淮阳县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周口市8县1市1区腹心,现有建制镇7个、乡12个,辖497个行政村,总面积14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万亩,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0万。淮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大部分青壮年都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很多儿童长年见不到父母。近年来,淮阳县针对农村儿童存在的“家庭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和政府各部门、各群众团体,开展关爱活动,形成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努力营造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作品图片

  • 谁与他们共同留守--周口市淮阳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 谁与他们共同留守--周口市淮阳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 谁与他们共同留守--周口市淮阳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 谁与他们共同留守--周口市淮阳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 谁与他们共同留守--周口市淮阳县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村落留守儿童现状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一些能改善情况类似于该村落留守儿童现状的建议,使留守儿童问题能得到改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 基本思路: 一、描述该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二、与以往该村落留守儿童状况的对比,得出结论 三、产生前后变化的原因 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利的建议以及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该作品以实际调查数据作为论证依据,可信度较高。 1、留守儿童现象贴近社会现实,与时俱进; 2、调研方法比较科学,数据真实; 3、所选地点具有代表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作品以实际调查数据作为论证依据,可信度较高。 1、留守儿童现象贴近社会现实,与时俱进; 2、调研方法比较科学,数据真实; 3、所选地点具有代表性.

作品摘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帮助和呵护,极易产生人生价值上的偏离和心理上的异常,甚至出现仇恨社会、厌世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社会问题,使留守儿童能够和同龄孩子一样享受应有的快乐,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为此我们对周口淮阳县留守儿童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调研,通过对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实际调查,掌握当地留守儿童的一手资料,观察并了解当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境况,深入了解在新的形势下,当地的留守儿童境况有了哪些可喜的变化,至今仍有哪些问题困扰着人们,当地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团体,乃至各界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境况做出哪些贡献,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效果如何,是否有产生了一些其他的新的不利因素,对其他地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否有借鉴意义。并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找出一种既符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实现。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景鑫.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0(7). [2]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09,(18) [3]周宗奎,孙晓军,刘晓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南方农村.2009(5). [5]张新来.试论农村隔代抚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方经济,2007(3). [6]刘利华,邹新树.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探源[J].中国集体经济,2007(4). [7]吴凤丽.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保护机制的法律探讨[J].乡镇经济,2007(9). [8]邵晖,魏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根源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3).

调查方式

主要调查方式: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图片、照片,集体组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l994年一张在“留守儿童”一文中最早提到“留守儿童”,是与当时的“留守女士”、“留守男士”、“留守老人”相应产生的概念,主要指父母在海外读书、劳务输出而由上一代来抚养的孩子。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辞,但相对达成共识的概念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需要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 随着“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以及人数的不断增多,引发了公众、学者们的关注和对这一群体的研究。2004年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会议提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2005年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探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所面临问题,以及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援的有效途径;2006年全国又召开了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认为深入家庭调查研究是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了解困难所在,才能真实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把握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 在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涉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从各个学科的立场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分析。在分析已有的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中发现,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趋向于使用量化方法。结论分析过程中,差异性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包括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和留守儿童之间各因素的差异。 目前,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涉及到不同性别、年龄段、监护类型和不同外出等情况的多元性探讨,但对于跨地域性的差异涉及并不多。尤其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留守儿童集中的西部地区来说,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存在地域性特点,更是人们需要了解的。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大量不发达地区人口涌入发达地区,随即出现了“留守儿童”,但学校有限的能力和条件迫使政府不得不增加学校的职能和责任。寄宿制学校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又引出了新的问题。一个社会良性、持续的发展,既有赖于公正的价值信念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全面的福利政策保障,更有赖于政府以全面统筹的政策对其发展进行整体有效的规划,并对社会结构做出合理调整。因而留守儿童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学校和整个教育系统是无法完全承受这一社会责任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