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家书屋”如何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小类:
社会
简介:
“农家书屋”自2005年试点成功,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2008年到2010年整个工程处于全面推广阶段,河南省“农家书屋”也在该阶段开始了有效的建设和发展。本作品以“农家书屋”与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到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南阳及安阳等地区的农民、农户当中,针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详细介绍:
本文基于当前我省“农村书屋”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文献、搜集资料、研究政策等方式,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全省“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05年,“农家书屋”在甘肃、贵州两省试点成功,2007年3月以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农家书屋”工程被正式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开始实施,2008年至2010年整个工程处于全面推广阶段,河南省于2008年启动该工程,并开始了有效的探索和发展。河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指导和坚强领导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制约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其引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也有明显弱化。基于此,本文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农家书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农家书屋”工程,是河南省深入贯彻中央有关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民生工程。“农家书屋”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形势下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管理松散等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基于当前我省“农村书屋”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撰写团队利用寒假时间,通过集中组队和分散返乡两种形式,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争取做到调查数据、结果等为原始一手资料。本文作者大部分系大三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调查研究能力,所撰写内容有很大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先进性。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选取河南省郑州、信阳、平顶山、驻马店、安阳等地区,调查内容丰富、多样,调查结果科学、客观,对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有着重要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通过对我省农村的实际调查和深入总结,对当前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刻、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对于我省“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建设并发展“农家书屋”,是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当下重点推进的惠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农家书屋”如何建设、怎样发展,是心血来潮之举还是长远的制度性探索?是形象工程还是民心工程?是老套的作秀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尝试? “农家书屋”自2005年试点成功,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2008年到2010年整个工程处于全面推广阶段,河南省“农家书屋”也在该阶段开始了有效的建设和发展。本作品以“农家书屋”与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到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南阳及安阳等地区的农民、农户当中,针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作品在调查研究得出问题的基础上,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农家书屋”产生的背景和相关政策解读,系统回顾了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历程及表现特征,深刻剖析了河南省“农家书屋”的建设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的研究对策和建议,力图为河南省“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实现“农家书屋”健康持续发展,推动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服务新农村 出版做贡献——河南打造“新农村书屋”品牌.中国出版,2006 [2]张振忠.浅谈“农家书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出版发行研究,2006 [3]扎实推动“读书益民工程”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国出版,2006 [4]抓好“农家书屋”试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国出版.2006 [5]周斌.拓开农村图书市场五招. 出版发行研究,2007 [6]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出版发行研究,2007 [7]梁成林,刘拥军,罗梅.“农家书屋”建设的三个重点. 出版发行研究,2007 [8]陈伟军.“农家书屋”与农村出版物发行.出版发行研究,2007 [9]张彦.“新农村书屋”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出版发行研究,200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文件、图片照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通过查找文献、搜集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对“农家书屋”的研究,业界和学界都比较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在中国知网键入“农家书屋”,搜索到相关文章包括学术期刊600余篇,会议论文5篇,硕士论文7篇,报纸全文1342篇;但在搜索中键入“河南农家书屋”出现的相关文章,包括学术期刊2篇,硕士论文2篇。 纵观上述统计,可以发现,与“农家书屋”相关的研究性文章约有400余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性成果,其他文章大都集中在对现象的陈述和报道,不具有研究价值。目前在理论上关于“农家书屋”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 “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某个方面出发,就具体某个方面进行的探讨。这些研究对“农家书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大多是从政策和农村社会宏观状况的层面进行分析,只是泛泛而谈,缺少学理层面的深入分析,缺少充分的理论支撑,缺少充分的受众和出版物调查,在事实论证上略显单薄。如陈伟军从受众开发角度的研究《“农家书屋”的手中开发》,从出版物营销角度的研究《“农家书屋”与农村出版物发行》。 二是针对某一地区“农家书屋”实施状况的发展综述,其中包括总结各地“农家书屋”的实施总体发展情况报告,发展模式梳理等。如王会有《北京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综述》、朱立芸的《甘豫苏吉四省“农家书屋”发展模式述评》。或针对某一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特点进行的实证调查,如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杨玉芳的《上海农家书屋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探讨》,这些研究对于探讨“农家书屋”的地区差异性发展,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因其个案的特殊性、局限性,以及缺少与管理、出版环境相结合,对于我们研究“农家书屋”如何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