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女性视角下的人文关怀——解析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
小类:
哲学
简介:
优秀的电影始终在光影闪烁中打动人心,许鞍华的电影便是如此。其影片风格细腻冷静,以女性命运为主线的影片叙事风格,善于把握女性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写实的呈现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女性命运,深刻的关注着女性群体的生命状态。本文聚焦于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及艺术意蕴。感谢许鞍华导演,是她打动人心的创作让我有了深入研究其电影的欲望。其沉静内敛投注于银幕上的鲜活女性形象,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员,就在我们身边。
详细介绍:
我爱电影,我爱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她镜头中的女人,不是阿娥,不是沈曼贞,不是彩薇,而是我的母亲,我的祖母,我的姐姐。光影中闪动的是我们似水的流年;呈现的,是我们切切实实的生活;留下的,是我们意味深长的思索。于是,我开始疯狂的迷恋,收集各种关于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和研究文献,开始观摩和阅读。忽然想写点儿什么,就有了这篇文章,以表述,以记录。 本文第一章“女性视角下的人文关怀:许鞍华电影创作”,对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总结梳理,力图探寻其创作的基本规律;第二章“深入灵魂的刻画: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紧紧围绕许鞍华电影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阐述其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的类型化及所体现的美学理念;第三章“矛盾中的寻找与认同:性别的归属”,以法国女权主义运动领军人物西蒙娜·德·波伏娃基于社会文化层面提出的性别研究重要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社会变迁的时代语境下,许鞍华电影中性别的寻找与认同;第四章“时代脉搏的影像表达: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通过综合分析可见,许鞍华作品中以女性为叙事中心,关注时代语境下普通女性的生活境况及心理问题,时代变迁中的女性意识不断增强,本章将分析其中时代语境对女性的影响;本文结论部分,总结论述了许鞍华透过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渗透出的女性意识。 许鞍华的电影,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调子总有些灰暗徐缓,却是将熄未熄的一炉碳,略略闪耀动人的火花。在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中,叙事节奏从容不迫,构图、布光及音乐都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人物刻画细致生动,电影语言表达含蓄,内涵上又充满了对社会民生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

作品图片

  • 女性视角下的人文关怀——解析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许鞍华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关注着过往的历史、人间的飘泊、个人与城市的变迁,用冷静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塑造了众多生活于社会底层个性、年龄、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其电影以女性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悲剧命运,透露出许鞍华对女性的关怀与怜惜之情,对女性命运的冷静思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性:本文论述点是: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论连接点是文艺审美体验、拉康镜像理论、穆尔维女性影视理论等。2.先进性:舒琪、福将等学者对许鞍华电影的批评固守于文艺美学领域,缺乏对其电影中社会发展分析。本文以女性形象塑造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学、影视学、文艺美学三门学科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和阐释。3.独特之处:从社会学和文艺美学、影视学角度探究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及其艺术意蕴。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将着眼点于现实的社会焦点上,能够很好的反映和帮助解决日益突出的女性社会问题。研究许鞍华女性主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女性主义电影创作的认识。(2)现实指导意义:尽管中国电影创作蓬勃发展,但是缺乏女性题材电影特别是探讨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电影。研究许鞍华导演的女性电影,有助于深化女性电影创作,从理论上着手,探寻其创作规律,从而指导女性电影创作。

作品摘要

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这正是香港女性电影导演许鞍华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独特韵味。本文以《今夜星光灿烂》、《半生缘》、《女人四十》、《男人四十》为研究对象,横向解构分析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纵向结构研究许鞍华电影中渗透的以家庭结构、两性角色分工和社会分工模式为内容的当代女性主义思想变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文于2010年12月获得信阳师范学院第八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一、期刊文献 [1]于中莲.香港新浪潮电影重要代表——许鞍华[J].当代电影,1997(3). [2]梅峰.理想的诗情与现实处境——许鞍华20世纪90年代电影创作轨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7(1). [3] 文汇报.如何繁荣女性创作[J].文汇报,1989. 二、专著文献 [4]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3. [6] 弗里丹·贝蒂,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7]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8]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9]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三、电子文献 [10]V周刊.许鞍华:悲苦的爱情故事更吸引人.资料来源:

调查方式

1.文献资料阅读研究法 2.影片观摩分析研究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前人对于许鞍华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的探讨:一是时期研究,把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进行研究;二是美学风格研究,许鞍华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为创作导向;三是创作特色研究,主要有悲剧特色研究和身份认同研究。 1、对许鞍华作品时期研究,是学者将许鞍华的创作经历进行梳理后分析得出的重要成果。第一时期为许鞍华创作初期作品的研究(1979——1984年)。这一时期的许鞍华作品研究存在两种视角:一是将许鞍华初期创作的电影作品与其之前的电视创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认为许鞍华早期电视作品的风格走向影响了其初期电影的结构、风格、主题等;二是从其创作初期的影片本身出发来探讨许鞍华的创作理念及其影片风格。第二个时期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成熟期(1994——至今)。这一时期的许鞍华作品日趋成熟。与前一时期的研究不同,这一时期的研究以总结为主,研究角度以艺术学和美学为方向。以舒琪、李棹桃为代表的香港影评界学者站在现实主义批评的角度,探讨许鞍华作品的风格与变化。而福将为代表的学者受当时西方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影响,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分析许鞍华影片文本,并称其影片为“女性书写”。 2、美学风格研究。以舒琪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现实主义是许鞍华导演的美学风格。其关注的女性现实题材本身是文本的现实,而拍摄和表现形式也采用了写实拍摄手法。许鞍华的影片风格细腻冷静,以女性命运为主线的影片叙事风格充满女性人文色彩,善于把握女性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深刻的关注着女性群体的生命状态。 3、创作特色研究。这一角度的研究基于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许鞍华电影的悲剧特色研究,许鞍华电影中人物角色的身份认同研究。许鞍华电影中的人物命运多以悲剧结尾,这种悲剧不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基于命运的悲剧。其影片中的人物均架构在大的时代背景中,无论是《女人四十》中的阿娥还是《半生缘》中的曼桢曼璐,其命运紧紧和时代语境下的社会相结合,正是这些人物的性格因素架构在父权制度下,造成了这些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香港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上也存在于同一家庭里的文化观念冲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