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小类:
教育
简介: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家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为背景,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数据分析并归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剖析了就业难的成因,在借鉴国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立足“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详细介绍:
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大学生去建设我们 “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更进一步地说,如何在“十二五”规划中促进在大学生就业,这不仅是关系学生、家庭、学校的焦点,而且事关社会的稳定与长期发展。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剖析了就业难的成因,在借鉴国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立足“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与对策,并辩证地向全社会呼吁尊重教育,从而有效推动 “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作品图片

  •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撰写目的:有效合理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基本思路:文章分七个部分(1)归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2)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大意义(3)分析就业难深层次原因(4)“十二五”期间就业机遇与挑战(5)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研究与启示(6)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7)总结并趋势预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先进性:在“十二五”规划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2、科学性:立足现状,并通过走访、现场采访、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作品中数据真实客观,调查深入大学生一线,资料详实,论证有据。 3、独特之处:(1)立足国情并借鉴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2)具有广泛真实的数据资料的支撑,涉及国外的相关研究(3)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教育的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突显成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且更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社会工程问题。“十二五”期间,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果解决好这一矛盾,那么有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将有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去;第二,高等教育的资源将会得到充分运用,并将发挥出其应有的能量,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作品摘要

在“十二五”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让更多的大学生去建设 “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促进在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与长期发展。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剖析了就业难的成因,在借鉴国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的同时,立足“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与对策,并辩证地向全社会呼吁推崇教育,从而有效推动 “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在2011年4月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和就业指导经验交流会议上分别进行交流,得到了院领导、学生处等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并计划在济源职业学院学报上发表,同时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开发布。

参考文献

1、期待“十二五”:就业会不会更容易.新华网 2010.10.15 2、高校形势与政策:时事报告. 时事报杂志社[J],2010-2011,第2期 3、杨锐.十二五规划大学生就业会咋样.大众日报[N].2010.11.12 4、王军.国外大学生就业促进手段对我国启示.黑河学刊[J].2005.5总117期 5、佚名.浅谈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2010.9.10 6、陈德文.大学生就业导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 7、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9. 8、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M]. 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 10、河南省服务大学生创业同盟信息网络

调查方式

采用五种调查方式:走访、问卷、个别交谈、统计报表、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作品的创新性与重大意义 1、意义: 本作品以十二五规划为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空前的历史时期,以往的研究空白。十二五规划高瞻远睹,必将对大学生就业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与平台。对于一名在校大学生,能以如此历史的敏锐性来洞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教育问题,可谓难能可贵。与此同时,作品还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和进取之心,值得欣慰。 2、创新性:在中国知网中可查的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学术文献来看,从1999-2005年,共4756篇。其中,1999年128篇,2000年211篇,2001年225篇,2002年407篇,2003年948篇,2004年1277篇,2004年1560篇,2006年2600篇,显然从2006年开始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6-2010年共22837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发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一项影响社会稳定,影响高等教育办学积极性和办学方式的重大教育领域与社会领域交叉的工程问题。只有正确有效地疏通了大学生就业渠道,才能在上游有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二、作品的科学性与推广价值 本作品采用了调研、模型、国外资料文献搜集等方法,以期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发放问卷2000份,走访单位10家,通过个别交谈等多种途径取得调研数据,以详实客观的统计分析,得出了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严峻现状和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势,剖析了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的好的政策与措施,对我国的教育部门、高校改革、社会与大学生自身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论证有据,论述合理,思路缜密。无论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体现出的情操,都非常值得在全社会和高校推广。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