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天津市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调查及计算模型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相对弱势的个体或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形成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和谐因素。本文在对国内外社会剥夺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社会剥夺感演化发展的“火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加以计算分析,从而得出了一套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三维耦合计算模型。为今后天津市政府开展后续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详细介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个体和群体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社会矛盾呈多维度显现态势,相对弱势的个体或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形成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和谐因素。本文在对1949年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国内外社会剥夺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对社会剥夺感的同类研究成果,首次从城市居民的角度分别在概念内涵、来源分类、本质意义、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应几大方面系统综述相对剥夺感的基本理论,突破性地提出以城市居民和社会环境为影响因素的“火山模型”描述社会剥夺感的演化发展。同时,理论与实证结合,选取天津市内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区进行大规模问卷和访谈调查,获取大量基本真实有效数据,并用科学方法计算分析,综合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四个社会剥夺指数,首创了一套“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三维耦合计算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验证,计算出较为真实的结果,体现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真实的数据以及适用的计算模型,为今后天津市政府开展后续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品图片

  • 天津市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调查及计算模型研究
  • 天津市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调查及计算模型研究
  • 天津市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调查及计算模型研究
  • 天津市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调查及计算模型研究
  • 天津市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调查及计算模型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就相对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这一社会现象从各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社会剥夺感的基本理论。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社会剥夺感方面的研究成果,实地考察天津市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区,以访谈的为主要方法进行调研,得到基本真实反映目前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现状的有效数据,构建新的计算模型。最后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以及政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以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趋势为基点,从现阶段人群中收集数据,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相结合,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系统地阐述这一社会问题。构建适用的新计算模型,弥补我国在社会剥夺感模型研究方面的空白,完善相对剥夺感的研究体系。最后本文就经济条件下改革与稳定、公平与效率等问题提出独到、有效的计算方法,为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完成这一时期的社会心理调适具有重大作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深入地社会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描绘模型和数据计算模型,形成一套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应用实践的城市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有效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从根本上降低城市居民的社会剥夺感,提升城市幸福感。本课题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工作重点密切相关,顺应保民生、促和谐的“两会”精神。调查数据基本真实反映现状,为政府机构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提供有效建议及实用模型。

作品摘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个体和群体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社会矛盾呈多维度显现态势,相对弱势的个体或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形成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和谐因素。本文在对国内外社会剥夺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社会剥夺感演化发展的“火山模型”,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加以计算分析,从而得出了一套城市居民社会剥夺感三维耦合计算模型。本课题所提出的模型方法与调研实践,为今后天津市政府开展后续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俊• 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视角[M]•学海,(4):175 - 178 [2]郭星华•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中人名大学学报•2001 [3]付允,牛文元• 社会群体多维剥夺感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9 [4]王思恩• “相对剥夺”与改革环境的构造[C]•社会科学,(3):32 -35 [5]罗伯特•K•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6]Lemmi A,Betti G• Fuzzy set Approach to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J]•New York:Spring •2006 [7]Betti G, Verma V•Fuzzy measures of the incidence of relative poverty and deprivation: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M]•Stat Meth &Appl•2008 [8]Yitzhaki S•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3):321 - 324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李俊认为:相对剥夺感主要来自参照群体、过去生活条件和公平理念三个方面。 罗桂芬认为: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的内部因素是不同的人判断社会现象所依据的观念体系与思维方式不同,可能造成主观的认知失真;外部因素是变动着的社会现实。 李汉林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并采用路径分析,建立了带有收入和相对剥夺感的路径分析模型。 郭星华通过问卷调查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维度对相对剥夺感进行测量。 P•K•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中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觉得自己受到的剥夺是相对的。这个参照群体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夺感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可能造成很多后果,其中包括压抑、自卑、奋发图强,还可促进社会运动的发展,引起群体的暴力行动,甚至革命。 W.G.Runciman从经济学的视角定义了相对剥夺感,系统的运用相对剥夺感的理论来研究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将参照群体作为重要的指标。 T.R.Gurr提出:相对剥夺是行为者对价值期待和价值能力的不一致认知。 J.D.Hey ,P.Lambert ,S.Yitzhaki ,和A.B.Chakraborty提出各种不同将收入指标作为相对剥夺感的测度对象的计算模型。 P.Lambert, N.Kakwani和S.R.Chakravarty提出社会个体单维剥夺感模型。 G.Betti 和V.Verma利用模糊集理论及构建TFR(totally fuzzy and relative)方法和IFR(integrated fuzzy dan relative)的方法,构建了社会个体的多维剥夺感模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