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论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
小类:
哲学
简介:
象征性散文往往主题深邃,重间接抒情,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蕴含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蕴。本文就鲁彦的散文《听潮》的象征意蕴进行了大胆、合理的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文中的“海潮”象征了夫妻间性爱生活的来去之“潮”,并在此基础上并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详细介绍:
象征性散文往往主题深邃,重间接抒情,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蕴含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蕴。本文就鲁彦的散文《听潮》的象征意蕴进行了大胆、合理的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文中的“海潮”象征了夫妻间性爱生活的来去之“潮”,并在此基础上并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本文第一部分对“象征”这一概念做界定;第二部分介绍并定位作家及作品;第三部分对作品的象征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第一二部分服务于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为作品的核心部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试解读鲁彦的《听潮》,领略《听潮》语言上的修辞之美和意境之外暗示出的和谐美好的象征意蕴与其思想启蒙意义。 基本思路: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象征”这一概念做界定;第二部分介绍并定位作家及作品;第三部分对作品的象征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其中,第一二部分服务于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为作品的核心部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对《听潮》的象征意蕴进行了大胆、科学、合理的论述和探讨,提出了目前的学术界是独一无二的观点,其观点合理、独特、新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观点大胆、新颖且合理,体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文中的“海潮”象征了夫妻间性爱生活的来去之“潮”,并在此基础上并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引导读者领略作品语言上的修辞之美和意境之外暗示出的和谐美好的象征意蕴与其思想启蒙意义。

作品摘要

象征性散文往往主题深邃,重间接抒情,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蕴含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蕴。本文就鲁彦的散文《听潮》的象征意蕴进行了大胆、合理的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文中的“海潮”象征了夫妻间性爱生活的来去之“潮”,并在此基础上并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发表于2010年第9期《当代小说》杂志理论版“作家作品新论”专栏。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2]李之实.人间世相潮难抑[J]. 名作欣赏1984.2 [3]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勃来克的诗[M]. 长沙:岳麓书社1989 [4]刘达临.世界当代性文化[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 [5]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闵军.简论象征散文及其象征手法[J]. 岱宗学刊2004.6 [7]李银河.性是自由快乐的[A]. 商务周刊2005.5 [8]金锡逊.敲响沉钟——读鲁彦小说散文集[J]. 文学港2006.1 [9]周呈武.鲁素琴.中国现代散文略论[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五四”以来,中国文学潮流激变,白话叙事替代文言叙事,社会文化批判与精神生活重建成为一种自觉的社会新风。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作品虽然石破天惊,却因为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过早地沉于历史,但是它们的启蒙意义仍在,只是期待着晚辈读者去重新发现。不为人们所广知的鲁彦便是这其中的一位作家。 2004年10月,为纪念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鲁彦先生逝世60周年,“鲁彦作品研讨会”在鲁彦先生的家乡北仑举行。研讨会对鲁彦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情况作了客观深入的总结评价。浙江省文联领导高而颐同志说,鲁彦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也是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阵营中的一名坚贞战士,他是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目前学术界对鲁彦的研究成果却较为丰硕,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乡土小说”的研究方面。如陕师大文学院张兵的作品《论鲁彦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宁波大学文学院周春英的《王鲁彦小说叙事技巧探析》、《王鲁彦乡土小说的民俗事象研究》、《王鲁彦小说叙事技巧探析》等,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少倩的《在“人”的柔软处动笔——试论王鲁彦的人道主义》,扬州大学文学院杨凯的《王鲁彦小说〈黄金〉的讽刺艺术》等。作家生平方面的有厦门大学教授柯文溥的《鲁彦在厦门事迹考》,辽宁师范大学王吉鹏的《鲁迅与王鲁彦》等。 散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可查阅的有李之实1984年发表于《名作欣赏》上的《人间世相潮难抑——读鲁彦〈听潮的故事〉》,金锡逊2006年发表于《文学港》上的的《敲响沉钟——读鲁彦小说散文集》及欧祖荣发表于2009年《科学咨询》(教育科研)上的《如何赏析句子——以鲁彦的〈听潮〉为例》等。 就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李之实在其作品中谈及到。他认为这海浪的声响正是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社会感慨的流露。这人生和社会是如此的酷烈无情,所以他认为这“潮” 里“有两军对垒的厮杀”,认为海“潮”象征着人世间的腥风血雨,似乎也不无道理。但联系文章优美、浪漫、舒缓又富含激情格调和作者在全文最后 “无爱无恨,才能见到真正的美”的说法看,我认为这里的“潮”里并没有那么多的愤慨与战斗的意味,进而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展开分析解读。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