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我国“逆城市化”现象的影响机制和对策研究—基于户籍视角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从户籍角度出发来研究“逆城市化”,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作品主要是研究中国现在“逆城市化”现象的表现,出现的原因,不利影响及其对策。本文希望通过提出对现阶段出现的“逆城市化”有效对策,为我国实现城市化和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献计献策。
详细介绍:
(一)文献回顾 针对逆城市化这个现象,我们充分查阅国内外学者已经展开的一系列理论探索和案例研究,发散思维,集中思想,在国外主要以大都市的生命周期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中逆城市化的含义和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建国后和21世纪出现的不同含义的逆城市化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剖析,以独特角度户口切入,结合我国特有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对我国现阶段变异的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机制和对策进行研究。 (二)西方逆城市化理论分析 定义一: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定义二: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三)我国“逆城市化”的概述 “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然而,在城市化水平并不高的中国,所谓的“逆城市化”在当前社会并不具备现实土壤。我国出现的所谓“逆城市化”流动的人有一部分原本身份就是农民或农村户口的人,这些流动人口的身份显然不是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原居民。同时在返回农村的人群中,大多数人只是暂时返乡躲避一下在城市就业难、固定收入低、生活成本大的困难局面,一旦情况好转,他们还是要进入城市谋生的。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变相的“逆城市化”主要涵盖包括:大学生毕业后将户籍迁回农村,农民工重返农村工作和只在户籍上从城市转回农村的三种情况。介于我国学者对前面两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的调查却不深入,因此,本文所涉及的“逆城市化”仅是从户籍角度出发,指的是因为利益的驱动,一部分人把户口从城市转回农村,实现“非转农”户籍的转变,但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农村户口背后的利益,人口和资源并没有随之完全同步流动的非正常现象。 (四)调查问卷发放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义乌市义亭县义亭镇市口村 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上水矸村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 研究方法:访谈 问卷调查:网上和实地发放,实收有效问卷775份 (五)分析我国“逆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我们对“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以基本受力分析模型5个方面展开其形成的原因,归纳成表如下: 利益催动力——征地补偿; 村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时享受分红; 旧村改造时获得宅基地; 社保、义务教育、税收等优惠政策。 经济结构力——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差距缩减。 政府推动力——“三农问题”问题历年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客观环境力——城市就业困难、生活压力大。 观念继承力——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存在。 (六)我国“逆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机制 一种现象的出现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或是有利或是不利,针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却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本文结合上述原因,通过走访浙江省各地农村,询问附近农民,结合实际分析出其产生带来的种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1.农村资源浪费,成本和效益不均衡。 2.人口增多,有违计划生育政策。 3.社会公平问题逐步扩大。 围绕这三点通过图表等直观数据进行细致深入的阐述。 (七)我国“逆城市化”的对策研究 在调查中,很多人对这种仅从户籍角度而言的逆城市化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反而会对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于是在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存在的广泛问题和具体情况,提出了本课题组的看法和建议。我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建立健全以土地权益为核心的财产权进入和退出机制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三)从税收角度实施准入机制——以产生5年应税劳务为例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体制 (五)促进城乡双向流动 希望我们的意见将对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提供帮助。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显然,它与我国“逆城市化”的形态表现是完全不同的。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变相的“逆城市化”主要涵盖包括:大学生毕业后将户籍迁回农村,农民工重返农村工作和只在户籍上从城市转回农村的三种情况。介于我国学者对前面两者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后者的调查却不深入。 因此,本文从户籍角度出发来研究“逆城市化”,希望通过提出对现阶段出现的“逆城市化”有效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内容与时俱进,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2、研究对象富有代表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逆城市化中非转农体现着三农思想 2、提出变相的“逆城市化”论点,有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发展 3、研究“逆城市化”问题,有助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4、提出“逆城市化”对策,有助实现社会公平

作品摘要

我国在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出现了逆城市化的某些表象和特征。它是一种因为利益的驱动,一部分人把户口从城市转回了农村,实现“非转农”户籍的转变的非正常现象,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农村户口背后的利益,相应的人口和资源并没有随之实现同步的流动,这并不是西方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我国这种变相的“逆城市化”现象值得引起大家的思考。基于以上想法,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以独特的户籍角度切入,结合我国特有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对现阶段变相的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缓解该现象的有效建议,希望本文能对浙江省及其他正在或将会出现此类现象的地区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版. [3]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 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5年7月. [5] 长子中.“伪农民”与”逆城市化”观察与思考.人民论坛,2010年第17期. [6] 叶雷.逆城市化--虚设的忧虑还是美丽的转身?观察与思考,2010年第9期. [7] 林江枰.“非转农”是挤出效应的延续.海证券报,2006年12月11日. [8] 赵金亮.“非转农”逆城市化现象探析.经济师,2008年第一期. [9] 马戎.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0] 赵炳时.美国大城市形态发展现状与趋势.城市规划,2001年第五期.

调查方式

研究方法:访谈 问卷调查:网上和实地发放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针对逆城市化现象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一些理论探索和案例研究。 整体上看,自从1976年美国地理学家波恩首次提出“逆城市化”以来,国外学者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 城区居民迁出城市中心 ,不断向城市边缘及郊区、乡村地带迁移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从城市化的中后期才开始有“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 西方学者主要从城市行政边界郊区化,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分工重组四方面对逆城市化进行阐述。 而在我国,郑珺在《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中早就对我国1949~1978年建国后中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其中说到工业脱离了劳动力剩余和资金短缺的基本国情,城市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滞后是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这个现象似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但到了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GDP逐年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逆城市化”这个词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我国广大学者也纷纷对这个现象进行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家祥在07年《进城农民逆向回流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文中将进城农民逆向回流农村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现象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得出进城农民逆向回流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 而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廖锡也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问题分析》一文中,从非转农这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逆城市化现象,以劳动力转移动力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非转农现象出现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发现,对我国“逆城市化”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学者们纷纷对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但是其角度多为农民工回乡等角度,基于户籍角度的甚少,涉及到的也只是一些较为基本的研究,其分析还处于较浅的层次,一些原因,意见都不全面。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撰写了此文。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