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当前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人才发展与管理体制均存在相对严重的弊端。 因此,本项目团队利用参与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前期调研机会与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对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与景区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试图摸清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及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对策,以期促进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旅游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作贡献。
详细介绍:
当前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人才发展与管理体制均存在相对严重的弊端或不足。通过对浙江省旅游景区的综合调研发现:首先,浙江省旅游景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的平均管理幅度分别仅为2.04、2.11、5.48,管理幅度明显偏小。其次,高等级或外语导游人才缺乏,景区高学历专业人才短缺严重。第三,景区专业人才入职门槛明显低于酒店或旅行社,且薪资待遇相对较低,人才梯队建设压力较大。旅游景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旅游业顺利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关键与基础,而旅游景区人才队伍的有序建设与发展则是旅游景区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灵魂与核心。 因此,本项目团队成员利用参与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前期调研机会与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对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与景区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试图摸清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及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对策,以期促进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旅游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作贡献。 作品的科学性: 首先,本项目团队在参加2010年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前期调研(跟随专业工作室导师共走访调研了浙江省各地市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景区),初步理顺了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基本因素。 其次,本项目团队在专业工作室导师的带领下,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设计,并通过导师征求了校内外相关老师、行业专家的意见,修正、完善了调研问卷。 第三,本项目团队成员利用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亲自深入各大旅游景区进行社会实践,并展开问卷调查,取得了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并切身体会了各类旅游景区的大部分岗位。 第四,本项目团队成员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采用了专业SPSS11.5与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分析,使结果更精确、更科学。 作品的先进性: 首先,通过对中国知网的相关搜索发现,目前尚未有系统针对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影响因素的系统调查研究。本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其次,本项目团队不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大致了解了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更通过专业知识的梳理、总结,并作为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深入体验,与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共同工作、生活、学习,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对策措施的可操作性。 作品的独特之处: 首先,作为将来的景区专业人才,以社会实践或实习生的身份参与景区的相关岗位工作,以第一线的切身感受结合实践调研、理论分析,结果更可靠、更可信。 其次,本项目团队的调查报告始终坚持以实践应用为根本目的,包括前期的景区综合调研与后期的景区人才职业生涯影响因素调研。 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本项调研报告的部分观点已经为2010年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领导专题报告所引用;其次,本项调研报告将作为社会实践成果提交给各大被调研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部门,以供其决策参考。 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对本项调研报告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各大旅游景区,尤其是被调查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部门采取相关措施,以完善景区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景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并能吸引相关专业人才。其次,通过对本项调研报告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项目团队成员及本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安排,而且有利于景区开发与管理相关专业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学生顶岗实习改革研究。 本项调研报告总体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本项调研报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结合2010年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综合调研,提出了未来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新形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景区人才建设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以及对景区实现新发展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简单说明了本项调研报告的问卷设计过程与综合调研过程。 第三部分,关于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讨论。本项目团队分别从景区工作环境、景区工作内容、企业人事制度、企业文化内涵、企业发展前景及景区人才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确定了影响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及其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提出旅游景区人才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景区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制度、增强景区员工的相关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完善景区人事管理制度、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升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根据当前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人才发展与管理体制均存在相对严重的弊端或不足的这种现状,本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对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与景区工作人员的抽样调查,试图摸清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及深层次的内在原因,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对策,以期促进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旅游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作贡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 首先,本项目团队成员亲自深入各大旅游景区进行社会实践,并展开问卷调查,取得了最真实的调研数据。 作品的先进性: 目前尚未有系统针对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影响因素的系统调查研究。本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作品的独特之处: 本项目团队的调查报告始终坚持以实践应用为根本目的,包括前期的景区综合调研与后期的景区人才职业生涯影响因素调研。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本项调研报告的部分观点已经为2010年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领导专题报告所引用;其次,本项调研报告将作为社会实践成果提交给各大被调研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部门,以供其决策参考。 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通过对本项调研报告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各大旅游景区采取相关措施,以完善景区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景区人才队伍的建设,并能吸引相关专业人才。

作品摘要

本项调研报告总体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本项调研报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结合2010年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的综合调研,提出了未来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新形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旅游景区人才建设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以及对景区实现新发展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简单说明了本项调研报告的问卷设计过程与综合调研过程。 第三部分,关于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讨论。本项目团队分别从景区工作环境、景区工作内容、企业人事制度、企业文化内涵、企业发展前景及景区人才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确定了影响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及其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提出旅游景区人才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对策与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景区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制度、增强景区员工的相关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完善景区人事管理制度、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升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调研报告作为2010年浙江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前期调研的衍生结果,其部分观点、数据已经为大会报告所引用。

参考文献

1. 关于印发赵金勇局长在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的通知(浙旅办[2010] 189号),2010-9-8 2. 吴雪飞,郎富平,王方等. 浙江省旅游景区网上概查报告,2010-8-9 3. 兰宗宝,兰申菊. 关于广西乡村旅游人才建设的战略思考[J]. 广东农业科学,2009(8) 4. 郭娟. 山西旅游人才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 5. 刘住. 走旅游人才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人才状况及规划方向[J]. 旅游学刊,2006(S1) 6. 张培茵,赵阳,石长波. 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J]. 旅游学刊,2004(S1) 7. 刘燕.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8) 8. 马跃如,程伟波.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结构维度与人口变量的差异性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0(9)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 亲临实践 会议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02年以来,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从研究的视角而言,既有从旅游人才培养单位(相关院校)的角度展开多方面研究,又有从旅游人才需求单位(旅游企业)的角度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如王瑜(2008)基于对福建省各类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旅游类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调查,重点关注了旅游企业中基层岗位对人才的期待,提出应从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素质两方面来制订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标准,并从培养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打造专兼结合双师素质优秀教学团队、广泛设置实践性应用性专业课程以及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该标准。其次,从研究的内容而言,既有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人才需求规模预测、旅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又有关于旅游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旅游人才的跳槽现象、具体的细分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如杨赳赳等(2010)提出了在湖南省相关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采取知识加技能、“全中有特”、校企合作“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第三,从研究的范畴而言,既有整个旅游产业人才或区域旅游人才需求的宏观性研究,又有具体某个行业或地区人才发展的微观性研究。如郎玉屏(2003)在分析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霍红等(2004)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阐明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前所处的困境,并结合西南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综合而言,国内旅游行业、专家学者已日益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但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依然还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研究方法依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不足,缺乏对旅游专业人才(学生)的跟踪调查与分析研究;二是研究视角单一,基本上以旅游院校或用人单位为单一视角,缺乏将两者的有机统一,使研究结果更具实践意义;三是研究时序主要以旅游人才在校阶段的培养模式研究为主,鲜有专门针对已就业阶段的旅游人才展开相关研究;四是研究内容主要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人才需求预测为主,少有关于旅游人才的职业生涯的相关研究;五是针对导游、旅行社、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细分旅游人才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旅游景区人才的研究基本没有,与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三驾马车”的地位不相符。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