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对比研究--以西安市农民工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与农民工群体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即农民工问题。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大多局限于工资拖欠、劳动时间长等物质层面,缺乏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注,本文旨在研究农民工问题中蕴含的心理因素,首次将“心理契约”概念引入此研究领域,将农民工群体分为老一代和新生代两个层次,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新老两代农民工在心理契约四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并据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详细介绍: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一方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系列复杂而严峻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产生了所谓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涉及到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探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发难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诸如农民工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子女上学困难、生活居住条件差等物质层面,缺乏对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注。本文作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有失片面,不能反映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农民工的需求作为完整的人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精神心理层面,而且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精神心理层面的因素对他们社会行为的影响更大。在此大背景下,本文旨在从农民工问题蕴含的心理因素入手,探索建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长效机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研究首次将“心理契约”概念引入此研究领域,将农民工群体分为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两个层次,通过对420名西安市农民工的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人员介绍和个别交谈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分两个方面各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新老两代农民工对心理契约关系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2)农民工个人与组织关系已发生深刻的变化。3)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契约关系的认知现状令人担忧。并据此提出了转如下四点对策:1)变用工观念;2)实施真实的工作预览;3)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4)完善激励机制。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本作品所得结论及所提出的建议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缓解和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建立和谐的用工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的意义,特别是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作品图片

  •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对比研究--以西安市农民工为例
  •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对比研究--以西安市农民工为例
  •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对比研究--以西安市农民工为例
  •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对比研究--以西安市农民工为例
  •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对比研究--以西安市农民工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的基本思路是以组织行为学心里契约理论为依据,实地深入调查农民工心理契约多维度现状,找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心里契约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现实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建立和谐融洽的用工关系,解决我国目前严峻的农民工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选题直指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工问题,结合国内外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首次将心里契约概念应用到农民工问题研究领域,研究新老两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思路新颖。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认识更加深入先进。通过匿名问卷、现场访谈等方式实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信息翔实可靠,具有代表性。统计学分析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研究结论切中当前我国农民工核心问题,对策建议实用性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民工问题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探索化解之道已刻不容缓,本研究的立意正在于此,作品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心理契约认知差异的分析,对用工组织改革原有的农民工管理方式,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建议,对缓解并最终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建立融洽的用工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老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成长经历类似于城市同龄人,他们在生活观念和就业观念上较老一代农民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西安市420名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契约的实际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对心理契约的认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老一代农民工比较注重组织规范型责任,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强调组织人际型责任和组织发展型责任的实现;新生代农民的需求层次已经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的人际需求、发展需求和尊重需求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来解决因两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差异造成的管理问题。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选拔赛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与对策[J/OL].山东宣讲网, [2] Argyris,C.(1960).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ome-wood, IL:Dorsey [3]Herriot & Pemberton.Contracting Careers[J].Human Relations,1996,49:189一201 [4]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首都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蒋平.城市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 [6]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 [7]余琛.不同心理契约满足状态下员工结果变量比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1) [8]张烁.中小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朱晓妹,王重鸣.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03) [10]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生存状况研究[J].CNKI,2007(06) [11]宗成峰,朱启臻.农民工生存状况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7(0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人员介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心理契约研究概述 国外关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时间比较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的基础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阿吉瑞斯(Argyris)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描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先河。随后,分别有莱文逊(Levinson)和斯盖恩(Schein)在1962年和1980年对心理契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比较权威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时期,除了继续探讨心理契约的定义问题之外,还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企业雇佣关系中员工与企业的双边关系还是单独强调员工一方对企业的单边关系进行了讨论。这一时期,对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有罗宾逊(Robinson)、罗素(Rousseau)、海瑞特(Herriot)等人。最新的观点是斯盖摩赫(Schermerhorn)在2002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对组织关于工作关系的内容所持有的心理期望的总合,并且注意到在心理契约的建构过程中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平衡的过程,通过互惠去寻找彼此的平衡点,这为研究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及其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利用心理契约作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提供了理论指导。 国内心理契约研究概述 国内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几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李原、孙健敏(2006)对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类型以及心理契约破裂的后果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对雇佣关系背景下员工组织责任的认知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三维模型。陈加洲(2003)将心理契约定义为雇佣双方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约定,其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他认为无论是组织责任还是员工责任都包括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基本成分。付海滨(2008)针对理念型心理契约展开了实证研究,探索并验证了理念型心理契约的维度,探讨了它与情感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因素的关系。 总而言之,国内对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组织行为中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心理契约中一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它的内容和范围要小得多,在研究对象上多以企业员工为主,以管理学规范方法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开展的研究尚属空白。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